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瑶山学校里的壮族“老赛”
作者:人事股  文章来源:人事股  点击数5835  更新时间:2016-9-5 15:13:56  文章录入:周周  责任编辑:周美娟

   

    田东县思林镇龙邦村是个瑶族聚居村。全村11个瑶族自然屯1500多人,生活在海拔600米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就是它真实的概括,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山外人视野里的龙邦,是手指高抬——“嗫,进山22公里,爬到六头弯尽头,就在那山雾缭绕的沟沟壑壑里”,而山里人脑际中的“山外”,会指头一压——“唷,很远很远,那里车马如流,电灯通明,人们穿新衣,喝泉水,吃米饭……”

    历史上的龙邦小学教师是清一色的瑶族本土化。“调不进,留不住”的原因很简单:一是语言不通,中低年级根本无法使用汉语、壮语教学,因为缺乏教师,龙邦小学甚至一度面临撤并,高年级学生已不得不合并到山外小学就读;二是条件艰苦,2002年不通沙石路之前,进出全是“步步踏石”,村民要赶马帮,得拐个一百八十度从后绕,打着火把、手电,多走大半天从平果县的太平镇、海城镇上下山。

    现在的龙邦人,从村民到家长、从老人到妇孺,口中和心中都多记住了一个壮族教师的名字——老赛韦文烈(“老赛”,瑶语:老师)。1979年出生的韦文烈阅历如山道一样曲折:2000年中等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定阳村小学当代课教师,随后到广东打工,也曾在造纸厂工作。在外打拼十年,但他不忘初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10年9月,当接到组织召唤时,韦文烈毅然放弃在造纸厂的高薪高职工作好机会,踏上往龙邦村小学任教的弯弯山路……

    一、他是保姆,为了瑶胞子女都入学

 (一)甘当司机,日夜操心学生营养餐

因生存条件恶劣,龙邦村民送子女上学积极性并不高,时有学生因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韦文烈初到龙邦时,正值党和政府施行“两免一补、”“营养餐”和“鸡蛋工程”等惠民工程,这是切实解决瑶山孩子上学食宿问题好时机。可是要做好这项工作却不容易:虽然龙邦小学100多人一个星期生活所需要的蔬菜、大米、猪肉、鸡蛋等物资会有供货商送达学校,但教师生活用品、部分学生用品必须要在每周一早上从镇上送到学校!22公里山路!风雨无阻!没有人愿意承担这项费力费时而且危险的工作。为了龙邦孩子能稳定吃上新鲜的饭菜,为了让学生、家长消除后顾之忧,为了不导致学生因食宿问题而辍学,韦文烈自费添置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坚持在每个星期一亲自开车,把生活物资运到学校。“六头弯”“刀削崖”“落石坡”……连许多老司机都形容为“走过一回,恶梦一辈”,面对每一回进出瑶山那“赴汤蹈火”般的考验,韦文烈也不敢谈什么“艺高人胆大”,每当遇到下雨,他都会细心地约上同校那位体格健壮的林华南老师同车、车上还多放两块砖头——防止上坡打滑,重车后遛。每当“呼哧呼哧”的发动机声靠近校园时,师生们知道,那是韦老师给大家送来希望了……周周如此!七年如此!

    “学校的饭菜比家里好吃!”学生这样称赞。“韦‘老赛’这样为孩子操劳、服务,再不送孩子读书,对不起韦‘老赛’啊!”家长这样感激。逐渐地,村民送孩子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明显下降。

    (二)甘当乞丐,时刻牵挂学生冷和暖

    韦文烈还多方寻求爱心人士资助,解决学生的过冬、饮水等难题。2010年以来,他先后联系到南宁爱心公益团、田东生活网、田东助学网、广西南宁谷和源丰有限公司等组织及爱心人士,对龙邦小学贫困生进行资助。据统计,7年来龙邦小学贫困生共有300多人次得到资助,总计金额在10万元以上。

    受地理、条件、习俗的影响,瑶山学生有许多不良习惯,如随地大小便、不勤洗澡洗衣、惧怕生人等。如何发挥学校、教师的“文明示范”功能,韦文烈推动学校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学校管理新模式,让学生管理学生。该模式在寄宿生管理上,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宿舍内务基本做到整洁、规范、温暖。家长乐呵着说:我们送一个又脏又傻的孩子给学校,学校还给我们一个干净、文明的孩子!

    二、他是教师,为了瑶族学子快乐学

  (一)多语结合,当学生、家长的贴心人

    语言是交际的第一张名片。在龙邦瑶寨,村民、少儿只认可“语言相通才是自己人”,为了能与学生、家长交流、接近,韦文烈把学讲瑶话当作从教第一任务。向学生学、向瑶族同事学,向家长学,如今已能达到“得心应手”“滚瓜烂熟”的程度。学生爱跟他说心里话,家长愿与他交朋友。

    去家访,用瑶语。为了防止个别学生春节后随亲外出务工造成失学,韦文烈经常带领龙邦小学教师利用晚上时间走村串寨进行家访,用瑶话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和相关惠民政策,做家长思想工作,督促家长依法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村民听得懂、进大脑、效果好。得知六年级学生兰荣飞父亲早逝,母亲聋哑,无依无靠,产生外出务工念头时,韦文烈亲自上门,用瑶话与兰荣飞细语倾谈,耐心做兰荣飞的思想工作,并安排他到学校吃住。兰荣飞被他的贴心所感动,打消了随亲外出务工的念头,继续留在学校读书。

    在学校,渗汉语。成立“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宣传好人好事,一是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二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红领巾”广播站建立后,龙邦学子的朗读能力大有提高,普通话讲得也比以前流利、自然,言行举止也更得体了,孩子们学会主动跟老师、同学交流了。

(二)多技压身,做艺术、体育的全能手

    学校要留得住学生,不能生依靠硬强调政策、命令,得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校“漂亮”“好玩”“热闹”,韦文烈十分注重校园美化、知识化,把学校打造成乐园、学园。几年来,学校重视艺体教育工作,优化大课间活动,根据瑶族学生特点开展武术、篮球、啦啦操、博学操、拔河、跳足板等大课间活动。韦文烈也从自我做起,从零学起,现在,他的唱、跳、画、球艺“关键时刻也是可以露一手的”,他所在班级、所指导的文艺节目往往成为校级活动的压轴节目。学校坚持在“六一”和元旦期间开展文艺汇演,展现学校艺体教育成果,一是丰富校园生活,二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向学热情高涨,家长普遍认为,子女进不进校园,大不一样!现在的校园和过去的,大不一样!

    三、他是校长,为了瑶寨校园书声朗

  (一)情动村民心,征地扩校园

    瑶山办学的困难,不只在于语言、贫困、历史限制,还在于办学用地。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瑶山,每一寸土地都村民的养命之源,夺地等于夺命。原来的龙邦小学校园是一块狭窄的山洼地,为拓展育人空间,给瑶山学子发展改善硬件基础,“征地”工作必须放在各级项目落实之前。在得到县、镇领导 “设法征到学校围城外那块平地,扩大校园面积”的建议后,韦文烈与学校其他教师一同开始了艰难的“征地谈判”,主动约地块的主人谈,多次找村干部谈,在村民小组会上谈,在村委协调会上谈……有针锋相对、也有苦口婆心。最终以“瑶山的学校为瑶山”的大小道理,说服、感动了村民,“拿下”了这一块地。县教育局局长、县委书记都说“想不到”。

    在上级领导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龙邦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办学规模日益壮大。现在的龙邦小学已经是一所有250名在校生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崭新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饭堂、公厕等校舍及新建的围墙、操场、校门等基础设施为学校提升育人环境提供条件。每天,瑶寨、大山、太阳都伴着朗朗书声,那是韦文烈和他的同事们在播撒着希望和生机……

 (二)铁心驻瑶寨,保住巩固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对于韦文烈来说,他的梦就在这莽莽瑶山中。几位跟韦文烈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都已选择往山外调动。关心韦文烈的亲朋好友也劝他要为家庭着想,离开龙邦这个苦地方,到离家更近的学校工作。当遇到别人好意相劝,韦文烈总是微微笑,平静地说:“再苦的日子,我都熬过来了。现在学校刚刚步入正轨,如果选择离开,我担心学校的工作会受到影响。”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韦文烈的心声。受韦文烈的精神所感染,一起分配到龙邦小学的林华南老师选择了坚守,这两年分配到龙邦小学工作的5位特岗教师也选择了坚守。妻子黄高正为了能让韦文烈安心在龙邦工作,2014年9月,毅然放弃了山外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带上孩子,来到龙邦瑶村自办幼儿园。这些,更坚定了韦文烈厮守瑶山的决心!

    每个学期期末,韦文烈都按计划组织全校学生家长召开控辍保学会,每个学期开学,他和镇政府干部、镇初中教师一起,与龙邦小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保证龙邦适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2016年春季学期,适龄儿童入学入学率达100% ,做到 “一个也不少”。七年来共有80多名瑶山学子顺利到镇初中就读,为更多瑶弟瑶妹跟出大山迈出坚实的一步。

    龙邦小学探索拓展育人空间、为瑶山学子发展奠基的路子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赞赏。2016年春季学期,思林镇组织全镇22所小学领导教师到龙邦小学召开现场会,韦文烈在活动中作了工作交流专题发言。到会镇、县领导要求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学习韦文烈对瑶山教育的痴心,借鉴龙邦小学的发展经验与做法,为师一日,尽一片责,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