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质教育,要特别强调德育的作用。专家学者们在讨论中指出,当前加强德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在实践上应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特点,更新德育的内容,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使德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德育内容需要不断创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朱小蔓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更新之中,学校德育应当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
学校德育需要调整,调整的重心不在于实现工艺学上的某种技术转型,而是把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作为学校德育变革的核心。学校德育主要应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从关注知识传递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有效的德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在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承载社会价值的教育信息大量溢出,儿童、青少年从不断扩展的真实或虚拟世界中获得的价值经验,在数量、复杂性、提取速度等方面都已经大大超出了以纸质教材为基础构筑的课程经验。鉴于此,学校德育必须转向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中的适应和调整。德育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成。学习者独特的生活经验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生活不是凝滞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社会性的发展逐步丰富的。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要求学校“帮助学生像构造艺术品那样来构造生活”,学校德育应当推动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实践。有意义的道德学习需要引导学习者进入行动情境。
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情感的发展和培育。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更需要情绪敏感性的支持。任何道德学习都是人在处理外部与个体间关系的过程中展开的,是在反复体认、感受和践行中展开的。所以,德育需要重视情绪和情感机制的运用。
个体的道德长成需要一种支撑性的情感系统:依恋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等。人缺少彼此的依恋和安全感,缺少人与人交往的美好感觉,缺少爱和被爱的感受,道德的种子就不会苏醒和萌芽。自尊是个体道德成长的起点,关爱和彼此感受到爱是道德发生的条件。由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性情感进一步发展,将衍生出与人的德性形成有关的道德情感。在原始自然性的社会性情感基础上发展心理支撑性情感,并进一步发展为道德情感,这是一个不断递升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人道主义关系,它包括爱、互相信任、尊严。
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学校德育强调价值选择是有条件、有基础的,这种基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经验建构,其中就包括被教导的经验、师从榜样的经验和遵从规则的经验。德育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必须警惕未经思考、未经理解而对观念囫囵吞枣的传授与接受。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德育是不会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上的,它需要过程的展开、相互对话、相互辩诘、相互认同、相互理解。
关注代际合作是当今德育的重要指向。成年人是促进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的真理一定在成人一边。一些道德的新思想、新行为方式往往是萌芽于儿童中间的,未成年一代的道德成长仍需要教导,获得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应当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提供具有代际联系的、完整的教育生态。如果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的行动真正跨入成人的生命世界,并在尊重、理解中读懂成人厚重生命中所承载的意义,那么,这个过程就将营造起一种更为和谐的儿童道德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
树立正确的德育首位观
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黄建顺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首位”的定位。要把德育首位观落到实处,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要纠正越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德育为先,这与过去的“政治挂帅”是有本质区别的。“政治挂帅”简单地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把德育凌驾于其他诸育之上,结果非但突出不了德育,反而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德育与其他各方面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是第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如果不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构成有机整体,德育的“首位”就无从谈起。落实“首位”,首先要防止盲目地、无限上纲上线地拔高、越位。
要防止缺位。强调德育首位,要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学校教育不重视德育,德育的方法方式简单、枯燥,流于形式等情况,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依然存在。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学校抓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相比,德育的位置还不够突出和规范,德育制度不够健全,德育骨干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德育经费投入不足。
要避免错位。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因为德育的全面渗透性,其内涵和外延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其工作内容也难以精确量化,容易给人“虚、大、空”的感觉。现实中德育的脸谱常常被简单化、片面化或绝对化。一些学校在实践中要么搞形式主义,要么把不着边际的事都与德育挂上勾。德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但其基本的任务始终是明确的。
要落实到位。树立和落实德育首位观,本质上是教育观问题,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意在从根本上强调教育要以德为尊,以德为重,以德为先。德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和规律性。在实践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体现融合、凝聚、提升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德育就是抓素质教育,抓德育就是抓教育质量。
让德育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
江苏如东县银杏小学副校长 唐炳华
生活的范围有多宽广,德育的阵地就有多宽广。德育应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除了课堂,德育有哪些阵地呢?
一是时事政治学习。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走出家庭与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当少,这有碍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全。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新近的时事和国家政治,加强对学生的时政教育。二是营造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三是进行艺术熏陶。学校开展适当的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和信念。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熏陶作用,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美净化学生的心灵。四是利用社会实践,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因此,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拓展心灵,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
以德育为三大素质的核心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侯治水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素质: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必备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三大素质的培养,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
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还应在思想上有所进步,在政治上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青少年培养的“四有”新人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理想和有纪律。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针对目前的现状,要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德育中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智力、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事和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人文陶冶和基本公民素质训练。在教育方式上强调选修课的开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德育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当然,强调德育,不是要削弱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思想道德素质在形成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