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英国bet365日博 >> 教师之家 >> 论文集锦 >> 正文
浅谈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字体:
浅谈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者:胡捷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615    更新时间:2016-10-17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当中是重中之重。而本文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实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实验教学和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最后对此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前景展望和估测。

    关键词:实验教学,研究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引言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在教育上,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兴国安邦之本。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令人振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然而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很多方法效果显著,本文就在众多理科教师对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思考前提下就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问题的一个进一步探讨。

 

1理论研究思路

 

    1.1理论研究思路的含义  

    自古以来人类科学家就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其渴望能找到事物发生的原因及其道理,最开始是猜想结论,但是一般的时候都没有人来研究这些问题,或者当时也不够具备研究问题的条件,以致出现了很多的神话、神人借以来说明解释人类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女娲造人、诺亚方舟、上帝,玉皇大帝等等之类的神话及神人。随着人类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们对自然现象有及其浓厚的兴趣,努力想找到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以研究自然规律的实验探究,经过一代代的科学家的不停努力,现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1)明确实验目的(2)确定实验变量(3)分析实验原理(4)提出实验假设(5)落实实验用品(6)设计实验步骤(7)预测实验结果(8)得出实验结论

   

1.2理论研究思路的培养

   

    2.1.1 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以及确定后面的工作,实验仪器等等。明确目的的同时也要分清实验类型,是探究性的还是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是探究性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2.1.2 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一 找出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这个关系在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

    二 确定对照类型

    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又增强了对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即没经过处理的对象组。

设置对照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加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因素。自身对照: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相互对照:指不另设置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根据实验要求,凡是涉及确定变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试验中,一般都需要涉及对照试验。了解常用对照的类型,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设计时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设置。

    2.1.3 理解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决定着试验中主要实验步骤的设计及相应实验试剂的选择,也是探究科学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的是试验中所用到的方法,可以说是实验设计中的一个灵魂所在。

    2.1.4 提出假设和预期

    假设:是“可能会怎么样”,并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假设成立(假设不成立)。预期:在检测提出的假设以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一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若预期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

2.1.5 恰当选取实验材料,细心研究实验条件和器材

完成这一实验所必须的理化条件及科学处理方法。认真研究实验装置设计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在实验设计中,用具及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

 

2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1 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

 

    2.1.1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让理论与生活零距离,就是要缩短理论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从而创设问题的情景,吸引学生步入最佳的求知状态。此外,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据此来创设题目,进而指导他们进行实验设计。

    2.1.2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编制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题目,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2.1.3创设宽松的问题情境

    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有独立、积极、主动思考的机会,从而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走向问题解决和潜能开发、能力形成之路。

    2.2渗透解决问题思维的策略

    2.2.1通过实验设计问题渗透

    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加强;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定能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通过实验设计案例渗透

    教师讲述经实验设计典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养成一种爱动脑筋的习惯,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在实验设计中渗透

    学生在实验设计中遇到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增加生活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2.5渗透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小故事

    在实验设计教学中,适当渗透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小故事,有助于学生增加解决问题的兴趣。

    2.3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3.1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有利于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的天地,有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增多,能力就会增强。

    2.3.2在实验设计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考虑问题的答案,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会他们运用规律和以往的经验去思考新的问题,不必寻求统一的答案,而是肯定多种合理的、灵活的、甚至错误的结论。

    2.3.3学生自主积累各种知识

    在实验设计教学中,通过课本和生活中各种知识的积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现实问题,把课堂教学与现实中的问题相联系,从而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2.3.4 注重对解决问题过程思维的评价

    在实验设计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形成性评价,让学生陈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思考方向、陈述自己判断、推理过程、假设提出的根据、如何选择证据等,引导学生由学习进入研究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当中易出现的问题

 

    3.1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亟待教师素质的提高

      现在很多教师很少去自己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在自身水平提高上面花很少的时间,甚至从来就没有主动学习。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处于不学习状态,所以现在就开始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教师队伍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3.2教学方法程式化

    一般老师教了几年书之后就觉得某种教学方式比较好,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就一直用同种方式教学,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最后教学模式也就定型了,一直到退休也就没有太大的改动了。殊不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适应当代的学生。

    3.3在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培养

基本的科学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对于现代合格公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同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差别仅在于程度与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学中不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割开来,而应当统一起来,和其他课程与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而努力。

    3.4物理科学教育与社会、技术的脱轨

    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科学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和科学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科学的社会功能与它的这种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个公民都应当关注科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科学教育中不应把科学与技术、社会分割开来,就科学谈科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从而抑制学生学好科学服务自身与社会、振兴中华的意识与实践,进而为全人类奉献服务的意愿。

 

4前景估测

 

    解决问题的培养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不仅需要理科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渗透实验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录入:周周    责任编辑:周美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广告298X245
    >> 专题栏目